|
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看到个帖子,有些疑问,发出来请教下,底子比较薄,如果见解有误,望指正哈!9 v3 y, q7 u& `$ O
帖子是关于传输线的阻抗匹配的讨论:! Y4 J5 m4 O, ~' _ g
首先要预估走线的长度,所谓传输线(Transmission Line)效应在高速PCB的布线中也不是普遍存在的,一般当走线产生的延迟接近其信号沿变化速度(rise/fall)的1/3(保守按1/3算)时,需要面对传输线效应,采用各种端接(Terminate)的方式实现阻抗匹配加以解决;1/2到1/3之间建议纳入考虑范围; 3 y! A! R- E% a7 ]& H% t x+ a9 z
保守计算:电信号在PCB线路中的传播速度取光速的一半,大约是30cm/ns,反射需要个跑来回,再对折,约15cm/ns;
2 ?! q0 D& g1 T2 K; d3 g+ g5 B
0 g! L0 D3 r) T9 D0 zSDRAM的信号延变化速度大致是1ns,其允许不考虑匹配的延迟范围大致是15cm * 1/3 = 5cm = 1968mil,也就是说走线长度控制在5cm以内就能基本避免传输线效应,而无需端接;实际上放宽到1/2(7.5cm)也没问题;
1 O5 g$ M0 ]5 Z. y& k( E8 c Y7 I8 b0 i% c+ p
如果走线长度超过5cm较多,那么再配合PCB的叠层(Stackup)间距,计算走线的阻抗和匹配的电阻值; + q; K8 W& \# o: r/ J5 f+ C
- n8 E! ~2 _5 R7 Z- K3 k
一般原理图中由于不知道PCB的具体情况,所以都会串或并一些端接电阻的。0 e2 u8 ?6 Z0 i8 o3 F* E
对于这里面的说法,我有点疑问:
% f* V$ n z7 e5 `; \1.没有传输线效应??是指传输线上不会出现信号完整性相关的问题吗?如过冲,振铃,串扰等?那么反射应该还是存在的吧?即使你的传输线阻抗分布均匀,一样也不可能做到驱动端和接收端的阻抗都等于传输线上的阻抗吧。既然存在反射,那么过冲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我考虑了下,当传输线上的边沿速率比传输线的传播延时小很多的时候,即上升时间较长的时候,如上面帖子提到的1/3,那么当反射回来时其实信号的高电平还是处于上升阶段,在这个期间内反射电平就与本身上拉电平重叠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信号到达高电平时,反射也早趋于稳定,整体信号趋于稳定了。- \" O4 j4 ^$ w8 Q8 v; O1 N1 b
2.在我实际进行仿真时,SDRAM的地址线,仅仅1000mil,50ohm情况下也出现了过冲,那么这就和上面的结论矛盾了。
; _! X9 N8 K7 M( i/ T8 {4 n我分析了下,上面的假设中有2个,一个是传播速度15cm/ns,一个是信号的上升速率1ns。我看了下仿真的波形,上升时间比较快0.7ns左右,传播速度大概5600mil/ns,若上升时间以0.5ns来计算的话,那么1000mil左右是会出现传输线效应(过冲)是正常的,但我调整下线长,还是在50ohm的情况下,500mil的线长,依然出现了过冲,大概超出额定值100mv,在下降沿。那么这岂不是和以上的结论矛盾了吗?4 B5 ^2 ^6 J, r. g6 }" Z
而且,当驱动端的输出阻抗大于传输线阻抗,接收端的输入阻抗远大于输出阻抗,那么在信号的2端反射系数均大于0,而且接收端趋近于1,那么只要存在反射现象,输出端的电平值就很可能会超出原输入电平,即可能造成过冲。那么低速状态下是什么原因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或者是因为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比如传输线阻抗一般都会比器件的输出阻抗大??
5 }9 ?. J" [; `4 S* b
! o2 i& p. b$ g% Q3 a" ?7 H现在仿真当中地址线会出现过冲现象,如果这个帖子所说的理论成立的话,就意味着矛盾,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仿真当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参考了一个实际的成板,走线长度不到1000mil,地址线上也未接任何匹配。但是用示波器测量这条信号线发现有一定的过冲。最低电平要求不超过-300mv,但测得电平的最低值为-450mv。说明这种情况下还是会有过冲产生的,那是否意味着这个帖子所说的判断方法有一定的漏洞,或者是我的考虑失当或者遗漏? ' z$ d/ c! n* j6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