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微信公众号 | 高速先生7 j4 n* {5 V0 a0 J* \9 q5 R
文 | 黄刚/ H- x) `9 A2 E: }( e
作为硬件/PCB/SI工程师一个基础性的日常操作,从板材选型,PP选型,铜箔选型,然后分配厚度,对于设计叠层相信有经验的粉丝们都get得七七八八了。但是设计中的这一点差别你们都有考虑过吗???
; D: x- j; L1 \+ [2 n( M, ?8 l8 U; f7 H% r- G/ d" E6 Z7 W4 @
![]()
& h* ?& G# V7 M/ k1 s, Z
. B+ z- v4 z( W1 c/ C. D* M/ z常规的叠层操作方法我们都已经懂了,无非就是看长度吃饭。长度决定我们要的板材级别,然后PP尽量选好的,也就是尽量不要选单张106或者1080(不要再问高速先生为什么了哈,我们会生气的)。然后选好PP/core的厚度之后就把对应阻抗的线宽/线距算出来,交给板厂确认一下就基本OK了。
6 F( G, Q, G# h& H; y& J b; R ' y1 w$ h# c. X8 W! ?8 V
a! f, k# _2 ?1 a' R
但是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不知道你们在设计叠层,或者看别人的叠层时有没有发现。好吧,高速先生给你们举个例子说明下咯。
, ~0 ? F" b/ T6 s' v假设我们在做一个很厚的背板的叠层设计时,通过分配走线层数之后得到一个地-信号层-地的组合能分到15mil,就像下图所示:
+ |* W( D& C; ^3 k0 a. t5 q 打开你们的PP和CORE的line-up之后,问题来了,你们会怎么选择在上下两层去分配PP/core呢?
9 f5 d% C) c" f e
8 R1 p T6 O1 e& l 根据以上的参数会有很多种组合,例如3milPP-12mil Core,又或者5milPP-10mil Core,那么我们来选2种最极端的组合,如下所示:
9 d7 O; I; V c0 J3 G
" R, ]0 r: D- G' b$ u6 m, ^2 o![]()
& `( `+ l, e* Z3 P2 p0 E$ B6 k* D2 X. m) c
这两种叠层有什么不一样吗?不就是用不一样的PP和CORE来凑够厚度吗?如果你们算阻抗的话,你就会发现它们最大的区别了。* i! c% h/ f$ ]3 J6 S u
时间关系我们已经大概帮你算出来了,这两者叠层的线宽线距是这样的:
0 s) W: X3 o: D% j: \$ k
9 m: D3 y* w3 l/ @9 k 说到了线宽不同,你们就会知道关于它的最大的秘密来了,那就是什么?你们大声的说出来!!!- ~( C, S1 g6 ~ H
6 \9 l+ g- W1 d! _7 ?& f# v/ [ 对,那就是损耗。如果同样是10inch的走线,4mil的线宽和6mil线宽的损耗在10GHz处其实可以差得很多。! q- a2 S, B% p4 s
对于走线很长或者裕量很紧张的情况,其实这个无形的差别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大家想一想,要是走线走到了20inch时,然后速率在25Gbps,那这个差距更大了。
, ] \* t" `9 h" l6 v
2 _: X& v1 M; S3 p& O; X" b8 L![]()
- p# m( s5 B2 C. [+ x$ g6 p
" I3 k' c4 H% y3 g一般按照我们高速先生的风格,写到这里就基本上要结束了。但是这个剧情还会有反转,本来想留到答题的时候再进行分析,但是粉丝们可能知道我们高速先生一贯的套路,答题也就是回答下网友的问题,并没有周一正文那么经典,因此干脆就把反转的剧情提前剧透了。' p S6 Q {3 e+ K0 T% k& p
![]()
! N! w) B- F. h: J. \4 g8 T: W
# p0 N( K7 K* r* _大家有没有想过,6mil会比4mil线宽要宽(这不是fei话吗?)。我们知道板子的空间是一定的,如果一对差分线占用的2W+S多了,那么差分对与差分对的间距就近了,我们在保证两种情况下差分对间中心距一样的前提下再进行仿真,当然我们要看的就是两种情况下的串扰结果了。
: i* u1 p# i3 l7 R1 d* a 剧情果然反转了,6mil线宽在串扰上是差的。细思一下当然也很正常,线宽宽了,空间用到这里去了,那么对间的间距自然就得近咯,因为空间是确定的,就看你是用到线宽还是间距那里咯。好,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真正结束了。
0 r5 F% J1 ]; L s8 l* _0 [" d8 s8 d0 `% B' Q8 E( l; H
) P+ G" c# A* [, q' e2 w1 z8 ?4 A' e) B, T) O3 e% C# _
) {- Z/ {/ t% |* I
1 b! y' b0 X" k/ I2 o8 J
— end —$ ^1 f+ W# o5 W z$ h- A8 }
( c$ {2 c# L3 e, Y! _% |/ H本期提问2 q' Z* S0 _, I7 J
d6 u- W: d( j- H0 u你们有考虑过叠层这个点吗,对于这个大家是怎么想的?
. I4 y: ?( P; B- U. f; d' A/ a
( f# U6 t- Y( R0 Q L. U$ m" g5 d. p0 e) p1 f. Z1 e$ a
$ m @/ K# ~. z* ?: p. l, p
$ \' A. W, h$ g2 \————你可能错过的往期干货————" m2 N9 e2 U: Q* Y
/ j! W7 [4 K, s# U; Q5 _% @* a 400A的电源,就问你怕不怕?4 i+ v( q7 u# A) c' O
宝藏文,高速先生所有原创技术文章,戳戳戳!% `4 o1 N4 S9 r5 N3 v
2 J! n+ E+ H1 W3 _- j8 W
" ^- |! D( H# ~ {$ i m回复数字获取往期文章。(向上滑阅览)
% i0 J* N/ r2 V2 m8 D6 s+ b3 Q
% H9 f5 u' V( R8 u& o2 o$ Z5 K% t% B回复36→高速串行之S参数系列3 ~' c2 c8 ^8 ]: o+ I& {
回复35→高速串行之编码系列7 o* u- U8 C8 e! o# }4 @9 e
回复34→高速串行之S参数-连接器系列1 ?' W% ?. q. \9 d9 a6 M. Q4 C
回复33→高速串行简史系列( J7 o. s1 F' ^7 O% o
回复32→电源系列(下)+ V# }2 m6 `$ `( W$ R- N1 ^
回复31→电源系列(上)$ v0 a0 h: g; e0 c' K9 h# Q
回复30→DDR系列(下)
, u6 r! E! ]5 W回复29→DDR系列(上)
( K+ t/ R! E( L. f回复28→层叠系列(下)! E5 r/ j1 Y6 D/ v3 }
回复27→层叠系列(上)) X1 v' W# a, r& r
回复26→拓扑和端接系列(下)7 q- m% z; p" j
回复25→拓扑和端接系列(上)% \2 W' e7 |6 ?3 ]8 |. |* `
回复24→反射详解系列文章
1 e8 h5 q( c+ X; T- o回复23→阻抗系列(下)' O- c0 n( c3 E7 w& S* J" @
回复22→阻抗系列(中)
& B1 o" K7 o! x7 L% x/ n回复21→阻抗系列(上)
`& F) T- }6 k! [回复20→绕线与时序# ?6 Y; T5 e7 a( S# z. S
回复19→SERDES与CDR系列
! D6 M. m4 x" m% U回复18→既等长,为何不等时系列+ c$ S9 w9 v. p, {* A4 f
回复17→cadence等长处理&规则设置
% s m0 X4 V3 l' k4 G回复16→DDR时序学习笔记系列
- i. U5 v/ q |回复15→串行系列
# V& S1 e' o! Z回复14→DDR信号完整性仿真介绍系列
' j0 E$ L/ p" l5 [1 K) k6 x回复13→PCB设计技巧分享一二4 n, E* k2 i' ^- c( a
回复12→高速设计三座大山/ ?, @2 Q. Y% e7 B+ {1 ~
回复11→PCB设计十大误区-绕不完的等长系列
2 u, {. @# |! z4 e" g# m6 |! y! i' G回复10→PCB设计十大误区三
) c6 y* j9 Y k& {+ c回复09→DDRX系列( Z! F2 p& b! r! ^" \
回复08→高速串行系列( z6 Q) I3 K) H% r1 \
回复07→设计先生之回流设计系列
1 ^+ ^( }: G) f% e3 H7 d回复06→略谈Allegro Pcb Design 小技巧5 \5 U- o8 v$ G2 [6 _
回复05→PCB设计十大误区一二
1 R# U6 t3 L/ a; U! [回复04→微带线系列8 M# E% T Y0 ~+ v& i: m( `% Y+ c
回复03→抽丝剥茧系列
t$ \3 e+ c7 c$ C& G. L回复02→串扰探秘系列
; _7 N8 V: _, x8 o# R6 |' S0 O4 F回复01→案例分享系列
# K+ e2 ]5 o5 e( m& z4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