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 发表于 2011-9-16 13:43 ![]()
: \3 l' Q" {8 Y. Q4 D实现单一网络信号完整性办法:) S8 c( R6 W# C- O/ {5 g% I
1.设计均匀传输线,即阻抗可控传输线;2.优化拓扑结构;3.在关键位置放置电 ...
, }) w2 k' V3 W- N& R( x3 Q6 L对于菊花链我也有类似困惑,可以一起探讨下,希望论坛里的前辈们多指点哈:
! V% y+ d' m" g L& S拓扑结构中对菊花链是这么描述的: q/ D2 j: q) N3 ~& N
当网络的铮哥走线长度延迟小于信号的上升或下降时间时,可采用菊花链拓扑,布线从驱动端开始,一次到达各接收端,在实际设计中,应使菊花链布线中分支长度尽可能短。9 d# z, z' R$ L2 G/ i
& w- k' k, ~8 X6 j" m$ l) P- s+ K我觉得,每个分支器件虽然都有容抗,当同时有较大的输入阻抗,那么是不是就 可以把它看成分支的一个RC并联支路(如端接中的AC并行端接),那么就根本不会降低信号的上升沿。1 U, h' {9 m- I7 V' o- G
而之所以用这样的连接方法,是有个前提的。(今天刚看到一个帖子,才想到的)还是E.B的经典理论,当阻抗突变的走线长度(in)小于信号上升时间(ns)时,那么这个突变阻抗所引起的反射就可以不用考虑其可能引起的过冲振铃等现象,即Len_max < RT.' g8 ]# d, x( r7 N
不知道分析的对不对,希望前辈们指点。。! V: _( [8 w A. E3 v. D. D, J
. T8 m* P. e& [9 I对于上面E.B的结论,大家可以参看这个网址链接:
3 D9 O8 e1 d, U. Uhttp://blog.ednchina.com/yawyw/2133075/message.aspx0 }7 R( I- a" w9 S# c
是个牛人的反射理论分析加仿真验证。。虽然里面有一部分是李玉山翻译本中有的,但是2个关于不引起过冲,振铃现象的阻抗突变最大长度和stub最大允许长度推论还是觉得很受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