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mcu_mouse 于 2011-3-24 15:15 编辑 % r! P5 A0 g0 t! A% s6 K
! j4 G3 c7 I6 W. P; J R8 j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pdf
(581.85 KB, 下载次数: 39)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7 j. Y" i: ]' G4 ?# o! {
| 得天独厚的师承
( h$ U/ y! k7 v3 `/ f | ' f) m: M9 s$ c+ \* e& A
1977年,在阳光明媚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工作。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了,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工厂里负责新产品设计的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南无”)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及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在20世纪60年代即成为国营华东电子管厂工程师的张世昌等几十位杰出人才。
P4 G8 R- d6 x a U* R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在文革后期,宿迁县依靠这些人才办起了宿迁无线电厂。叶校长当了厂革委会副主任,教导主任俞家琦任新产品部门负责人。工厂的产品是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他们给这个小城留下了一批代表中国电子技术水平的产品和一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收到的国外亲友寄来的各种技术资料和从1860信箱订来的影印本原版杂志,像美国的Microwave和IEEE的杂志也引起了我们年轻人极大的求知兴趣。 1977年底,工厂举办了“微波漏能测试仪新产品设计/生产鉴定会”。会上来了很多领导,包括电子工业部科技局、生产调度局的局长和处长,省电子局局长及县里的领导。在吃饭时的座次上,大家推让不已。因为从级别上讲,部、省来宾应坐上席,但来的贵宾中多为“南无”20世纪50~60年代的毕业生,面对原校长和老师他们都不好意思坐上席,后来还是叶校长坐了上席。产品通过生产鉴定后,电子部还拨款在宿迁无线电厂建了全国最先进的微波屏蔽暗室,包括从美国进口的微波发射和接受设备。这是迄今为止这个小城得到的最高级的电子设备。据粗略估计,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的电子工业中,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中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其中有1/5是“南无”的毕业生。
# V c% m3 o0 @- E$ s+ j 那时候这些“南无”的老师们都在工厂的新产品设计部门,工作气氛既严谨认真又轻松幽默,还有常见的知识分子互相不服输的较劲心理。好像是约定俗成一样,每天下午3点钟左右大家会到走廊中间的一间大房子里休息一下,聊聊天,老师们也会谈谈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我们年轻人多是充当他们的听众。# m& L& h2 k9 w! X
有一天大家起哄,让年近六十岁的赵骥老师与年轻的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也是数学解题高手的陆伟青比做高等数学题,有人找来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习题集,选了五道题。两人同时开始做,结果是陆伟青先做完,但是做错一题;赵老师晚了六分钟做完,结果是全对。赵老师说,高等数学题自己已有二三十年没做了。我们问他为什么现在还能记住这么多微积分公式。他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高等数学题做了两三千道,把能找到的题目都做了,所以做微积分题就好像做加减法一样,永远不会忘掉了。在他们这一批工程师中,功力深厚的绝非少数。像龚维蒸老师推导机械传动中的“简谐运动”公式,一口气可以写四大黑板,完全不用看书。/ V1 g, e; z% f+ X
& w2 _# c0 T b3 T. G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戴一副圆圆的眼镜。他当时已有50多岁,头发花白,白白胖胖,身材与人一样给你一种敦厚的感觉,看着他,脑中就会自然冒出“一团和气”四个字。他是南工(现东南大学)双专业19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 A4 f4 ^0 O% S5 G& }1 ]- x6 s- k
当时有六七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我是其中一个。我们每天半天学习结构设计专业理论,半天工作。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四门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见过他发脾气,是一位真正的敦厚长者。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我们:听懂了吗?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技术上有任何问题,龚老师都能回答得清清楚楚。有一次龚老师对我说,你提的问题不错,都是经过了你的思考。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龚维蒸老师教给我的技术要比别人更多一些。7 x b0 i1 J+ t5 A' E) V
一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美国材料力学权威铁摩辛柯写的《材料力学》一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后来我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为我们选的课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给你半个工程师。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我跟着龚老师学习设计了十几副冷冲模具,包括复合模具、连续跳步模,并成功地投入生产。看着自己的设计从脑中设想变为图纸,再成为零件并做成产品,心中就特别地开心。
\; c/ q: M% Y5 u! D: ` 那时做仪器框架设计,没有铅型材,框架是用薄钢板涨筋加折弯做成的。涨筋模是比较有难度的模具。龚老师设计了零件和做这个零件用的4“哈夫” 涨筋模具,生产时要用200吨的冲床来做。开始试冲时模具被卡死,不能脱模,我们跟在后面看着龚老师调整模具的滑块行程、配合精度,增加润滑,提高卸模力,问题一步步被解决,从中学到了很多实际经验。4 h( }, n/ |/ F2 a0 S
我跟龚老师保持了二十多年的来往,但奇怪的是想写下一些比较特殊的事情却什么也写不出。不过每到过年,我去看他时,听他说话,真是如沐春风的感觉。他的那种淡泊从容加上对专业领域的透彻掌握,实是一种人生难达到的境界。而且他是那种有求必应的人,所以工厂很多技术事都会找他帮忙。只可惜我从他那里只学到了技术知识,没有学到他那种气定神闲的心态。十多年后,有一次我被叫到生产线上去处理问题,别人都面部紧张,看我面带微笑,问我怎么不急,我说是吗?我才知道那种表情原来是“胸有成竹”的自然流露。
& b( o) W0 \% F( }4 ^. J: S; a y2 J) q8 ~5 l* W6 W
6 b" I( u+ K) A& U3 I0 J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4开制版机(用来做PCB胶片的机器,即大型工业照相机),他点名要我去。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第一天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他让我削支铅笔,结果他不满意。他自己削了一支让我看:用中华2H铅笔,笔杆前端削成20mm长的圆锥,铅芯露出圆锥5~6mm长,再用细砂纸将铅芯磨成圆锥形,铅芯尖头直径0.2mm。然后他用丁字尺画了一条直线,一边画,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60度。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削好铅笔后,他让我写0~9的阿拉伯数字。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得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得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了四笔,每笔一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地开始了制图工作。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地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要多画一个视图。“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才是一张好图纸”,“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画”。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我们设计的滚珠丝杠传动副一个人站上去,用手轻轻转动手柄,就能把人从轨道上带走,使我感到了机械的神奇。一个个想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技术工作。
0 D8 S& ]% i% b4 k2 J1 C 一次,有一台冲床的“冲头把”断了,它的头部是球形的,按当时的加工条件,高精度球形金属零件是比较难加工的。张世昌老师后来想出了在铣床上用倾斜的铣刀盘旋转时画出的圆弧加上用铣床分度头进行微小的步进分度,在铣床实现了球形加工,并通过手工打磨使球面达到了光洁度的要求。- m2 g+ D# V5 l- ?
在没有高精度的测平仪时如何测出一个物体的表面平面度?张世昌老师教我们可以站在屋内面对窗户,看光线透过窗框在被测平面上的投影。当你移动被测平面,而窗框的某一条线投影在被测平面上清晰度都始终如一,则被测平面已高度平整。3 }: V2 U9 W6 S; {3 {. a( ~+ e; j
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他甚至教我们自己制作小提琴,告诉我们做小提琴要用什么木料和什么特别的剖料方式,并带着我们在木材厂的原材堆放地里四处找寻合适的木料。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
! V" }( q# ?% o9 c+ ?3 f) @ S, D" o 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的也是一项匠心独运的设计。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此话剧有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24小时。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演出时,这个钟成功地反映了剧情需要的时间变化。# a! p. N4 A8 C+ ]
张世昌老师家住县图书馆。他太太是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到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化石》《乐器制作》等冷门杂志。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航空知识》《科学画报》《化石》《考古》《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 Y2 q9 m- H: ^0 z. Y E$ a; }
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全国。这种设备每台成本几千元,销售价75000元,市场竞争也不激烈。1977—1978年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像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 P7 _. E. \4 e; v)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