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巢课
电巢直播8月计划
查看: 8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金属化板板面起泡成因及对策探讨

[复制链接]

31

主题

79

帖子

-1万

积分

未知游客(0)

积分
-119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8 2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孔金属化板板面起泡成因及对策探讨
作者: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七分厂 王波
Discussion On Cause & Solution Of PTH Board Blising

& B; D6 ~1 A- m( |2 h摘要:本文介绍了对一例孔金属化板板面起泡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并就分析提出各种解决方法。最终确定引起孔金属化板板面起泡的原因。
/ u/ {' Q% Q4 Y, ?6 @8 w0 T关键词:起泡、化学沉铜、全板电镀、活性、组份、自催化反应、歧化+ A  K2 _) G  m$ |
0、 现象
9 H3 A( o6 F7 d1 a; S一次, 更换沉铜槽槽液后,化学镀后的双面板经全板电镀厚铜后发现板面起泡,并伴有结瘤。起泡处形状不规则,目测其形状跟某种液体的自然流动而留下痕迹相似,并且每一处起泡都是以点开始的。
0 I+ j& F* O" l6 u1.1一次分析! V% T# P1 G* \$ m% S
我们孔金属化板的典型工艺流程是:化学沉铜(去油——水洗——粗化——水洗——酸性预浸——活化——水洗——还原(1)——还原(2)——沉铜),全板电镀厚铜(水喷淋——酸预浸——全板电镀——水洗——钝化——水洗——风干)。
% O8 Z! z. J+ ?$ x) L) i根据工艺流程我们直接否定了故障产生于电镀工段,因为电镀流程简单,如果产生这一现象,那末唯一的工序就是全板电镀,即是说电镀槽引入有机杂质。但是,共用电镀槽的图形电镀铜却没任何问题,因而确定产生于化学沉铜工段。
4 q1 F; Z3 ~) B4 d' x在化学沉铜工段,我们将重点放在还原与沉铜工序。因为根据更换槽液前的处理效果,去油与活化都不错,粗化与此现象没太大关系,而且这几槽槽液都没有更换。' ]7 y6 m) ?: U' b
根据起泡形状分析认为:这是由还原液引起,因为沉铜液的配制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参数执行,还原液也是刚刚配制的,还原剂中引入杂质可能导致这一现象。还原剂的成份不清楚,只知是浓缩液。还原之后没有水洗,直接进行化学沉铜,这使杂质带入沉铜槽成为可能。, h6 z9 Y& r4 n# ^. j
1.2解决方案% P2 e* Z3 m* v  k& Y3 G" L
经与供应商联系,供应商建议将还原(2)改为蒸馏水水洗。采用建议后,情况有所改观,但是没有达到生产所要求的稳定度。经过一周多的维护与调整,溶液达到稳定状态,经过化学沉积铜的板面色泽鲜艳,铜层致密,经全板电镀后也没有起泡产生。
; b: v4 @% F/ u1.3小结
2 K& v$ i$ }3 i+ l5 G, C0 q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反过来思考所作的分析,在这一周多的时间内仍按供应商的参数维护,仅仅隔两到三天更换一次还原(2)的蒸馏水水洗,以防止还原(2)因还原(1)的残留液的带入而使起浓度上升。从这一情况看我们认为还原引入杂质的分析有误。
, i: J$ _2 M! y2.1二次分析
5 I+ B# n" D% V1 t既然否定杂质的引入的可能,那么原因何在呢?在控制过程中发现新配溶液的反应很快,起泡是否与活性有关呢?这引起我们的关注,但因为溶液已达到稳定状态,故障无从找起,槽液的更换周期较长,对于起泡的跟踪观察就停止。
. `& Y( `& N: C& a( Y+ z我们就活性的相关因素:Cu、NaOH、HCHO等组份的含量,工作温度,络合剂含量,稳定剂进行分析。( q, k8 G9 O9 j$ U" C1 k
我们从下列图中可知:
/ l9 h6 A, R  I& T* [8 A1) 沉积速率随着Cu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在起始部分几乎呈正比关系。
5 L% Q2 ^/ y' y5 n2) 随着OH-、HCHO的浓度及温度的上升,沉积速率亦随之上升。可以从反应主式中得以证实:# E# b! ?  x1 I: y$ v3 y# l
2HCHO+2Cu2++4OH-→Cu+2HCHOO-+2H2O+H2↑ (1)9 g2 Y8 w  W( @. z5 C& j
当[HCHO]、[Cu2+]、[OH-]中的任意一项上升,平衡就左移,即反应速度加快。. d( q: [% ]0 v5 X! F* L
3) 浓度超过阀值,沉积速度增长缓慢,有资料表明此时副反应增强。其中几个副反应值得注意:
1 k  a4 x# U; P- QCu2+→Cu+(2)% W' l; @1 o1 F: \0 d9 G% t
Cu++Cu+ →Cu↓+Cu2+ (3)
: v0 Q. c0 N* |; o5 V" {; ], B, B$ N(2)、(3)式说明了在强碱条件下,Cu2+可能被还原成Cu+,Cu+在强碱条件下易歧化形成细小的粒,不规则的分布于溶液中。
4 ?% m4 v- t0 i/ c" z4) 反应(1)式中有H2产生。
- B) \0 f% d" A; s% I7 E因此从反应入手分析:新配制溶液的浓度我们一般取推荐的上限与下限值的中值,因此溶液的活性极强。假设经高浓度的还原(1)处理后,再经低浓度 还原(2)处理,板面部分残留液的浓度还没有完全降低,直接入化学沉铜槽,极强活性的镀液使Cu在板面迅速沉积,残留液浓度较高部分的催化性较强,其反应速度也较快,使Cu来不及均匀、致密的沉积并与基材铜箔牢固结合。反应产生的H2也来不及排出,就被沉积的铜包围形成气泡,从而使沉积的铜游离于基材铜箔产生起泡。瘤状物质则有可能是高速反应的副产物Cu颗粒附着于板面,我们知道Cu颗粒以球面与溶液接触,不似基材铜箔以部分面积接触。因此就反应面积而言,铜颗粒较大,其反应速度也快许多,使局部自催化反应的化学沉积越来越快。( C" |' j$ e8 u- H9 r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知道活性过强(即反应过快)是起泡产生的根本原因。因而控制反应速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起泡的产生。
: z4 V0 G( I/ Q$ e4 e7 b" X2.2解决方案  U- {3 `( \+ x3 _
有2.1的分析,在第二次更换槽液时,我们注意了组分的控制,并将供应商的参数作了更改,现表述如下:! D! U; d% R- j
经上述变更后,工作温度采用低温启动组份控制在较低的状态。更换槽液第一天沉积出的板子,色泽鲜艳、镀层致密,孔化质量好,起泡比例只有0.8%(按块数计)左右,即使存在这一现象的,起泡面积小、程度轻。相对前一次大批量、大面积、程度严重的情况而言,状况改观极大。经两到三天的正常维护,起泡现象完全消失,从而达到稳定生产。
* z6 E9 I0 N3 Z6 L9 j( A2 f2.3小结
5 |0 V% \) I% ~! N经上述的调整,基本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状态,但依然存在起泡现象。源于这次的调整是一次试验。各组份没有达到最佳的匹配状态。经过适当的调整是完全能达到最佳的。
4 ~1 T/ u4 e5 R" z5 i& G3.几点建议7 z! [- |3 M1 c
1) 从综合因素考虑,减缓反应速度的措施可全面一些。在降低Cu、HCHO、NaOH组份浓度的同时,可增加络合剂、稳定剂的浓度,这样既可使组份保持相对较高的浓度,避免组份浓度过低造成黑孔及其它不良的孔化,又可以保持较为缓慢的反应速度。即是说采取单一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那样会导致溶液组份失去平衡。. x! m2 T9 J# o1 i  j* c' L
2) 随时间的推移,组份浓度应随着升高。所以,在开始的几天,严密监控组份浓度极为重要,根据沉积质量适当调整组份浓度。当达到稳定状态时,应逐步恢复到供应商的参数值。
: y0 D: e  m: k* U3 h3 J% y3) 还原剂浓度适当低些。
) p; k4 L" `$ W4 D) W) C必须指出:本文只作定性的讨论,对于量的概念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所以在行文过程中体现出这一点。在操作过程中作好记录,找出一般性规律以便于规律性添加,因为有些组份的增长并非线性。
( z( e2 p6 ]7 U: [$ u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8

主题

193

帖子

1866

积分

四级会员(40)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1866
2#
发表于 2008-5-9 09:5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顶一下,大侠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巢课

技术风云榜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 ( 粤ICP备18020198号 )

GMT+8, 2024-11-25 08:25 , Processed in 0.057849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