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frankie.wang 于 2016-1-8 17:48 编辑
0 j3 W8 @0 D) W2 r) |+ u2 m5 R
' J! c2 p; Y( |! m6 B! a
]; ^, J9 U& W! _# g. K% \
我的微生活一直很丰富,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在"分享"。从7月20日开始分享“黄埔二期”的培训到最近三周连续在每周一侃中分享培训“黄埔二期”过程体现的仪式感, 我的朋友圈此前在不断分享我训练“黄埔二期”的花絮,还有培训过程中带着学员在用户现场举办1000 on-site seminars的画面。 这样的分享过程中我隐隐有一种不安,因为竞争对手可能有人在关注我的朋友圈,他们也许会学习我这样系统的培训套路呢?还有我直播seminar的画面多是提到在具体哪家公司举办Seminars,是不是有泄露商业秘密的嫌疑,吸引竞争对手也去了呢? 5 v% l: `8 C8 s
+ _, t* ]( Y& O" H' ?& W
我每次分享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略过这样的一丝不安。 回头一想,我审视我这种不安是优点还是缺点。 我可以自鸣得意地说,这是有过沧桑的老男人缜密思维习惯形成的本能。也可以从负面角度来评价,就是我这个人心思过于细腻,多虑和敏锐,这样会过得太累。但不管我有怎样微妙的心理活动,我在朋友圈中大尺度地袒露培训过程,所有外界看到的是这种分享行为本身这个”坚硬的事实”。外界评价一个人往往无法得知这个人那微妙的内心世界,他只会根据他看到的“坚硬的事实“来作出评价。问题来了:每个人看到的“坚硬的事实”投射到他的内心的第一反应如何,这就源于评价者他这个人的"whole picture“,who is he了,当然还取决于评价者和你的个人关系的亲密程度,等诸多因素。 你看,上面这段文字本身是否有意思呢? 这段表达揭示了人性的细腻丰富和微妙。 我将自己的这种微妙心理表达出来,本身隐含了我这个人在分享上的“勇气”,因为这种内心活动一般是难以示人的,我公开地表达出来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分享培训过程和seminars画面有顾虑,为什么还是分享了呢? 首先这分享是给黄埔学员二期他们自己看的。很多分享行为本身会帮助创造一种氛围。我是个那么讲究仪式感的人,换个角度说,我很在意是否能创造一个好的氛围。“氛围也是一种宝贵的管理资源,只有氛围才会普及到大多数人,才会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价值观与驾驭能力的管理者队伍,才能在大规模的范围内,共同推动企业进步,而不是相互抵消”。当然,分享朋友圈只是创造某种氛围的极小的动作,在培训过程中我创造氛围的各种努力足以让这些黄埔二期学员极其难忘。第二,这种分享有一种"Marketing"的作用,对外展现出鼎阳公司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形象。这样一比较,我觉得利远大于弊,于是就一直勇于分享。 "分享" ,换个词语可以是“暴露”、“高调”的意味。一般女人喜欢暴露一点,晒各种生活场景,晒自拍,晒孩子,晒LG。男人一般会少暴露一些,所以男人分享中偶尔有自己的照片,那是很心惊肉跳,压力很大的分享,只能偶尔很开心的时候为之。 “分享”,再换个词语来理解就是开放。性格上低调惯了的人,你偏让他暴露自己,开放一下,那是很难很难的。可以鼓励开放,制度上引导开放,但不能强迫,特别是在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我建了个微信群,一帮老朋友和老老朋友组成的,我一直就不敢说要定个群规,每个人要将群昵称改为姓名+公司名,因为我了解这些朋友们的个性有很多是很低调的人,定了规矩就显得很尴尬了,因为执行不了:-) 所以说,分享,其实对很多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呵! 对人性细腻的体悟让我过早的被称为“早熟的孩子”。 在大学时我就有个一个小众名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一个海”。因此要照顾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些难以捕捉的微妙情感,不要简单粗暴。这个小众名言第一次是在一次学生会内部的会议上的说出来的。记得那天晚上我和一批学生会新招聘的 “干事们”谈了两个小时,我完全忘记自己说了什么了,只记得会后有一位同学在别人都离开之后留了下来,他向我哭诉他的人生经历的一些故事,主要是成长过程中家庭方面的故事。我的讲话似乎触动了他心房最柔软的部分。他要和我交心。在和他谈心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就有那么丰富微妙复杂的内心,正应验了我在会上刚说的那个小众名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一个海”。(当我用文字写下这个经历的瞬间,我的心理反应是这行为本身带有一种浅薄,有些人看了会反感的。 不过我是没有提他的名字,时间这么久远估计他也不记得了。 我老是担心自己的有些关于个人经历的故事的分享带有自我炫耀的成份而引起人们反感。)
* g* j8 }" W7 }
$ z4 r* Z6 l5 c5 C7 N 你看,朋友们,人生不只是无往不在纠结之中。人生也无往不在被评价之中。做一个懂人性的大师是辛苦的哈,但一定会慢慢进入一个通脱的境界。很多人在追求人生的修炼能上个境界,我也是。但这过程很慢,有那么多无眠,那么多煎熬,那么多反思,那么多顿悟! 曾经我记住的一个名言是:“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拥有对前者的评说权。” 这句话帮助我形成了一个行为模式:在我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反复的权衡,周密的计划之后,我会形成一个决定,我在做决定的过程中非常开放,不断地和相关的每一个人做“一对一”的沟通,坦率表达我对当前状况的whole picture。我创造足够开放的氛围鼓励让每个相关者参与进来做决定,但在我作出决定之后,我会将我的决定称为“制度”(也确实以制度的方式发布),要求大家无条件地执行这个制度,并要求大家对这个制度保持敬畏之心。这个套路很早很早就有,算是我的一种行为模式了。这个套路的难处在于执行过程中一定不会是100%的人都支持你的决定。那么你的意志神经要足够的强健去动员说服那些不支持这个制度的人去“削足适履”。这关乎“领导力”。 , Q; U) |! O1 s& M& K
- i* k. ~% D- M9 @" A: h& h6 c) W
我的上述这种行为模式让我从小就习惯于被评价,所以我很大胆,敢于真诚地大胆地分享:-)
$ r! A, Z% ^; A! K. @; F;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