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华110 发表于 2015-3-19 15:00 关于第4点SMA头插针插进去之后对阻抗的影响,您给出的答案是影响很小。我不明白为什么。 本来是一个过孔。插进去之后不就差不多变成一个铜柱了么。0 a+ m$ N0 h) {! ^; d* F/ W -->多余的公式我就不讲了。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环形和实心状的过孔通过其中心的电磁场的矢量会有很大的区别吗?如果你用过HFss就清楚,有时在保证一定精度的情况下,过孔会等效为实心,12边体,用以大大减少仿真时间。仿真软件软件如此设计一定是有依据的。 5 I" \' I+ B$ r J. g 关于4个GND VIA的影响具体怎么影响我不知道。GND VIA数量和位置是固定的,这个由SMA尺寸决定的。我们可以修改的是GND VIA的pad、antipad、和厚度。 关于这个三个参数如何具体影响不知道。 因为这不是普通一条传输线换层时候打孔。$ T( s+ W- i S' v, m# ^ / j: Y% ~' y! t: y$ R) | -->所以这时候仿真会有一定的参考性。7 |8 @+ A' n$ j" f% a0 ~* c$ Z 关于SMA头的特征阻抗指的就是里面同轴部分的,这点可以确定吧?我不清楚。为什么说裸露在外面的那部分对阻抗影响很小。实际上信号会经过这部分(此时这部分在信号via内)。 或者说当10Gbps时候50mil的stub可以容忍?是这样的意思么? 0 s, B; ~" k1 K2 |4 D2 ` -->我不敢把话说得太满,但是我所用过的SMA裸露的那部分与对接的头连接较好的情况下,阻抗影响是可以忽略的。 |
本帖最后由 若华110 于 2015-3-19 13:04 编辑 4 N# y/ d! y! w2 o& i( O& ~! Ncousins 发表于 2015-3-19 10:034 h' ~4 ]! O4 M% d N; Z5 ~ 感谢您的悉心回答。可能是没有上传SMA头 和PCB说明吧,可能你对问题还不了解。- I* d! @3 \1 ?; `+ A 1 T- l0 X9 X) f9 G# t: G0 k 1.SMA头固定了,即表示焊盘的GND孔的数量 位置固定了。 个人以为GND VIA(也就是SMA头四个GND针)的封装尺寸不影响中间信号针的阻抗?至于其他的影响 我不知道。 6 N- V3 r7 ~ V/ V 3 F4 W$ V! |. C 2.关于数据手册上说的SMA头的特征阻抗50欧姆,其实我不理解。 SMA头的50欧姆阻抗应该指的里面的同轴部分的特征阻抗吧? 而外面有50mil长度的部分是裸露在空气中的。 7 J2 A0 W5 j. | 3.单纯的对于一个过孔的阻抗如何近似估算,在10gbps的速率下。用理想传输线的根号下L/C对么? 那L和C又分别对应的其模型的哪种L和C呢? 难道只是将其看为集总参数的LC? 也就是说 不用L C矩阵 ,不仿真(或者你们仿真后的经验值),有什么经验值么?6 i7 t" N$ ?$ Z9 R( C3 z 2 J# H6 f' N9 @ 4.即使信号via控制50欧姆了,但是SMA头的信号针插进去之后还是50欧姆么? 4 y5 d# }9 |7 `4 O 4.关于信号流向: 理想的传输路径是信号沿着微带线到SMA头信号VIA处,然后穿过SMA头到外面的线缆。 而实际上存在stub。 : i2 K) P8 G0 |' y5 X6 |& a' ^ @cousins @Coziness_yang @shark4685 @shg_zhou @stupid @于争 @forevercgh @Xuxingfu @yuxuan51 @ bluekent @wenjiwei + s4 H+ P7 I; { |
tiankong2008 发表于 2015-4-3 19:56 那里有空间? |
优化的不错 但是还有空间貌似 |
shark4685 发表于 2015-3-25 17:47) m0 v2 K T$ n$ r% B( n 向大神们学习!$ S" ^. K: i1 ~6 i+ r1 Q0 H% r7 t & V1 |: X1 b9 ?9 ^ |
不客气,你太谦虚了。 |
shark4685 发表于 2015-3-24 19:44 我的困惑 很多的 哈哈。多谢各位指教。$ N* _6 x! i1 _4 y0 O 3 Z$ Q5 z& y* L1 X6 K 对于大家的观点我也需要做下功课继续理解和验证。 非常希望每个人都踊跃提出自己的想法。 反正我很low,我就来学习的。 回头关于另外一种类型的设计 拿上来供大家提意见。 6 v+ q, j" c9 L4 i$ ]% Q; x7 V 再次感谢各位!感谢shark4685. |
若华110 发表于 2015-3-24 19:05 还有什么好话题没,有好话题,大家关注的就比较多。 |
期待更多人继续关注 |
Head4psi 发表于 2015-3-22 21:38: l# R# U" g2 ?2 k" b/ ] 仿真的数据吧,不过还是赞一个!' ]9 g/ s" b8 a# z |
Head4psi 发表于 2015-3-22 21:38* B; p7 T' C* j* \: q 楼主很强大!赞 实测容性 负载到30. 无感性负载。 |
Coziness_yang 发表于 2015-3-21 22:57 i' ]' K2 [, n/ P# ` 接触式SMA头性能上要比焊接式的好很多,带宽高、无Stub。单接触式价格也很昂贵。 6 x8 ~" `7 ?8 \" K 背钻的话一般不可取,因为板子不是很厚,也考虑成本和精度。 我们想在仿真的基础上 采用此SMA头得出一系列经验性的设计。 如上的SMA头满足10G的设计时够的。 |
对于过孔阻抗的控制,建议在过孔边上打地孔,一般数量在6~8个地孔,地孔均匀分布在信号孔附近。你的SMA与PCB板的接触建议为接触式的,而不是焊接式的。如果SMA为接触式的,那么就建议将信号孔的stub背钻掉。这些措施虽然可以改善阻抗,但是想得到50Ω可能需要不断迭代。 |
学习的飘过 `# `" t; E& y1 | |
有兴趣探讨的朋友可以分别对 单个过孔 SMA头焊盘 已经SMA头插入之后 分别进行HFSS/CST仿真。 9 Y0 D& N* Z( z7 m0 p7 } 感谢cousins提供的指导!- [! o: _5 q! c. y# [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发表不同看法。 |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 ( 粤ICP备18020198号 )
GMT+8, 2024-11-27 04:02 , Processed in 0.066985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