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实的讲,当初这个问题提的太大了。
* T4 I4 N2 R; F! G4 D1 e, n; I' U试图通过仿真软件来实现jitter的分类剥离也是不合实际的。
, S8 x1 O+ q6 B" w1 l4 b5 H一般SI软件的仿真器中的jitter成分都是要自主添加了,只是为了尽可能的接近实际效果。' g- c9 O7 u$ |" n6 C
一般的芯片手册中都会讲到其jitter大小,当然,这个jitter是固有抖动,我们是无法消除其影响的。7 F* a$ J. B: D; M
而实际系统可能会受到串扰,反射,EMI等因素的影响引入其他抖动。) N3 k% r' M, l, O" I
4 Z) {2 B# [. O) X
深入的了解jitter的产生机理和消除途径事实上应该算是一个技术分支,记得maxim有一篇讲解jitter的文档,不妨搜搜看。) [8 P+ ?4 X8 s) A* R1 F
# z$ r$ \5 ~ u* m/ s _! ]) R3 v. `
( \; p0 E& X) G0 y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实际的示波器来进行probe分析
" S0 Q2 y) F. x1 F3 `9 H7 P6 K
) d8 ^+ z$ ]$ }* L5 q& [ R1 Q% K8 n2 b/ B+ t Z
PS:你的示波器带宽一定要足够,采样频率>=2信号频率# e a' ]. `1 p" F* M
你的系统频率是否需要考虑jitter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