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电子工程师网
标题: 问一下,那种电源板用的黄色的板材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seawaterblue 时间: 2018-5-24 09:18
标题: 问一下,那种电源板用的黄色的板材是什么?
问一下,那种电源板用的黄色的板材是什么?看着不像FR4" X# ?& m1 o- q
作者: 超級狗 时间: 2018-5-24 09:33
電木嗎???! g- |6 s. v1 _2 d& d% w- ^- ~
! p1 j9 K; X4 I+ c
作者: 超級狗 时间: 2018-5-24 13:35
電木供應商0 V6 Y0 V' _ a' ~% B* q( x: j8 f
http://www.syndyne.com.tw/index. ... heet&lang=zh-tw
% ^- O; Z, s l6 w3 h% y
# q& a3 d' s& u$ ?1 W1 w
作者: 864466981 时间: 2018-5-24 14:57
电木?
作者: 超級狗 时间: 2018-5-24 22:19
本帖最后由 超級狗 于 2018-5-24 22:21 编辑 & m4 h. l5 e" J* j3 s
B2 u0 e: K* E' W! I「電木」的由來
0 ?2 e4 x2 V( v. H. |
* H2 W5 V- m I$ C
由來
酚樹脂(Phenol Resin)或稱酚醛樹脂是所有塑膠中歷史最悠久的人工合成熱固性樹脂,與熱塑性的賽璐璐於同一個世紀被發展出來。有另一名稱為電木(Bakelite),此乃因 1907 年美籍比利時化學家貝克蘭德(Baklite)將樹脂添加木屑加熱、加壓模塑成各種製品,而以他的姓氏命名。酚樹脂之所以稱為「電木」,與其驚人的耐熱性與絕緣性有關,降低了觸電和燙傷的可能,原本那是木頭的工作,但他不吸油的性質使他的衛生性高過木材,且多使用於電子電路設計,因此稱為「電木」。) x. f I+ E- {' [: p6 L: ~' u% M; \
+ }; l! c) O: D! a+ U3 [- y0 G2 Y* d組成
, D- _5 J' V: A$ T3 z1 H$ \「電木」通稱為酚醛樹脂(Phenol Resin),是酚醛樹脂酚類和醛類的縮聚產物,一般常指由苯酚和甲醛經縮聚反應而得的合成樹脂,反應時以酸或鹼當作催化劑,聚合物的化學組成跟所使用的催化劑及反應物的比例有關。將酚樹脂結構的官能基與一些物質反應,使得酚醛樹脂(Phenol Resin)具有廣泛改變性質的機會。
9 J( v1 A: e* e% C' r
性質( m8 E( [9 U* v/ V% S6 U
酚醛樹脂(Phenol Resin)的優點包括:耐熱、堅硬、耐腐蝕、不導電、安定性佳、低可燃性、低吸濕性、優良的黏著性質、耐酸性較好,耐鹼性差、高殘碳率、低煙低毒、抗化學性、熱處理好、粘結強度高、高溫性能好……等。合成時加入不同組分,可獲得功能各異的改性酚醛樹脂(Phenol Resin),具有不同的優良特性,如耐鹼性、耐磨性、耐油性、耐腐蝕性等。
q9 C& f: L: x* Z, g/ H
用途6 Z& e/ V# |8 k* F3 z
且由於酚醛樹脂(Phenol Resin)原料易得,價格低廉,合成方便,本身又有廣泛改變性質的機會,加工性能良好,以及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耐熱性能,可用於製造電話、插座、開關、燈頭、電路板,鍋、鏟的把手(絕緣性)、預浸布(製作疊層板)……等。酚醛樹脂(Phenol Resin)尤其具有突出的瞬時耐高溫燒蝕性能,所以目前酚醛樹脂(Phenol Resin)仍廣泛用於製造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碳纖維增強塑料等復合材料。
' _! G0 V8 U# p/ W, ^% t9 y
; i4 O. U6 Z: d1 } S; J5 [
$ k: W1 \( V$ `
7 h/ I- o, R0 A8 ~
作者: seawaterblue 时间: 2018-5-25 09:16
电木?
作者: lize314 时间: 2018-5-25 15:42
说的是不是面包板 洞洞板那种啊?
作者: seawaterblue 时间: 2018-5-25 17:38
+ o; h7 G$ P% I类似,就是家电里的电源板用的
5 a" P& K ?+ Z6 _
+ O/ ~& o# s2 c. ]* i7 [9 Z
作者: 张湘岳 时间: 2018-5-28 19:35
CEM材料
作者: seawaterblue 时间: 2018-5-29 09:19
C I' i$ H) b9 q8 W g
成本比FR4便宜很多吗?0 @& ^( G5 l& U+ N8 l
欢迎光临 EDA365电子工程师网 (https://bbs.elecne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