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文中的观点,我个人的一点点小小见解。) h4 C* T$ S( d% t8 C3 m3 o) F% K
1.随着信号速率不断的提高,整个信号完整性的设计(既尽可能的减小损耗、反射、串扰与上升沿变缓等问题)不仅仅是信号链路的问题(此注重传输线设计和传输线环境的设计),还包括收发芯片的设计、数据链路中对信号的处理(如均衡加重)、以及数据的编解码调制解调方式。 在这个共同努力下更高速无信号畸变的传输才成为可能。
# {( r2 }3 t, U" X% ^, @$ `
9 W% k% E9 f- p2 G. O2.消除ISI的方式一般是均衡处理。此处均衡是加重去加重等的一种模糊统称。包括在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一般常采用多抽头的DFE和CTLE共同作用。其实这就是数据恢复(CDR)芯片的主要作用之一。 一般通信协议会要求一定的BER下的其他参数。
N( [/ L! y9 ^4 b+ \6 w: _9 x4 ]# j3 x9 `) I
3.关于编码常见有PAM QPSK,以提高传输的单位bit数据量。, \+ @& G" M, p! H3 B! o
4.关于传输环境这是我们考虑和研究最多的问题。即数据链路中任何环境变化的地方都会影响信号。常见的如信号引脚、过孔、连接器、传输线本身制造因素等。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就非常广泛。% P7 Y X& J& c
8 r; T0 E' D" J& e关于背板的设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背板的功耗。背板将连接和处理的都是低幅度高频信号,这增加难度。 这些难度增加背板设计的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