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击标题下「射频百花潭」可快速关注! # w" l: o" P( H% X
# f3 \) W' \4 Q' j$ X/ [( E9 |/ {6 p8 H" x J! ]% ^0 U
* ]/ V3 G- i+ k% ]/ T4 `4 e' \6 z2基站和手机的辐射
3 V. M. S) ~% h+ U: m8 o( I! u7 \$ d9 s6 l6 B/ J" [
0 o5 o# ~5 [0 B' e" z
9 t5 K, y5 l9 @) q, M 都有严格的限值标准' m3 T* K0 V0 t1 J/ Y: a
“即使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电磁波对人体不好,也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冯正和说,不管是基站还是手机,都有相关的标准作为参考。$ K- J' S8 ]7 A. b
对于基站,通常的衡量标准是电磁环境公众暴露控制限值。我国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要求,基站的电场强度要小于12 V/m或功率密度小于0.40W/m2,单个天线电场强度不超过5.4V/m,功率密度不超过0.08W/m2。这比国际非电力组织推荐的标准严格很多。- ]) O* B4 P, `8 j; z
冯正和说,一般情况下,电场强度与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功率密度甚至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基站发出的电磁波如同一个扁状的苹果,有“灯下黑”的特点。就像手电筒一样,功率越大,照射得越远,但手电筒下方却是照不太亮的。所以,有时候,基站建在小区楼顶,该楼楼顶以下的居民所受的辐射值更小一些。但不管怎样,电磁波在空中衰减非常快,人们所处的位置基本上都是非常安全的,也叫安全暴露公里。. h! }5 [$ g1 d6 x( f( m0 H2 a( c
而手机的衡量标准叫做SAR,即比吸收率,它反映人体对电磁波的吸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要求,全身暴露最大SAR值不超过0.02 W/kg,远远低于0.08W/kg的国际标准。所有手机在推向市场之前,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测试,绝不允许超标。冯正和告诉记者,SAR值也与辐射源的位置有关,比如把手机拿在手上和放在耳朵旁边,对人体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建议,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尽量使用蓝牙或耳机进行通话,手机厂商要从制造设计和测试两个方面尽量减小手机的SAR值。4 ]8 n" x* F1 U% V. a
' [5 M* T, w$ A
* N" }* P4 ?3 j w
/ S: M, T5 {8 \2 E+ p* r# F: j
- J2 S' m+ x' Q- Z* y9 P- e* Z: R* P% Q. o( `
3多建基站在一定程度上
6 f$ G3 k5 c( M- e& ?3 q" U" V
/ k5 j3 \% e$ D
" s6 ]4 K9 N+ U, h, {
( v2 t# u9 C: r 可以减小辐射; p/ @) m7 Q( d9 t( \! W3 P+ o
冯正和指出,虽然一个基站的功率比一部手机的功率大好多倍,但由于基站距离人体很远,给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手机。一般情况下,在通话时,手机距离人体2~3厘米,而人体距离基站最少20米,两者距离相差1000倍以上,手机比基站对人体的影响更大。而手机往往具有比较灵活的功率控制机制,当手机信号弱时,手机会自发提高功率,以便搜索并接收信号,手机的辐射增加。
; I+ `3 I8 q5 Y 正是由于这个因素,多建基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辐射。打比方说,一个区域若只允许建一个基站,运营商为了保证信号质量,会提高基站的发射功率,这就使得距离基站较近的区域受到额外的辐射,而如果用多个小基站来代替一个大基站,单个基站发射功率变小,保证了通信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手机的发射功率,从而减小了手机的辐射。
* j/ Y9 U6 U6 \* Q 当然,有人会问,手机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打,而基站却是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电磁波,时间长了,基站的辐射会不会有积累效应?对此,冯正和说,国际上尚未研究出台基站长时间发射信号对人体影响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出台,运营商可以在手机上推出一种应用,居民可在家中实测辐射值是否达标。冯正和补充道,一般来说,居民家中的基站辐射值不会大,因为如果基站功率太大,通信信号会饱和,手机反而不能正常接收到信号,通话质量受到影响。
) E5 Y* y8 K) t' ]9 N 还有人会问,多建基站之后,基站与基站所发出的电磁波会不会叠加,从而辐射量剧增?对此,冯正和说,这种情况非常少见。由于不同运营商发出的波不尽相同,即使相同运营商基站也不在同一位置,所以,这些电磁波很难叠加到一起。即使叠加,场强值也不会超过国家标准。! }* X5 Y; | n- A! D) o# @! C
4 J1 H4 r7 P' `/ @2 B2 H. Q
, ]+ z7 ^# \7 O附:冯正和教授简介
% |5 J" ?0 P; ~1970年3月至今在[url=]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url]工作。
5 H0 J5 d" p' ^) K6 d1991年晋升教授,' y, G, m u; c/ ]' ?& v3 Z& q3 D
1993年任[url=]博士生导师[/url],- U# _5 f- f! c! k7 q
1995年起任微波与数字通信[url=]国家重点实验室[/url]副主任, M2 q* W+ Y5 s7 j! S \4 L5 V
1998年至2006年任系主任,系教学委员会主任。" e" }; ~8 b7 }6 s( y' B
1979年至1981年赴[url=]日本早稻田大学[/url]学习。
+ j/ K/ {9 A9 x7 Y- w1997年7月至8月赴[url=]美国纽约州立大学[/url]Binghamton分校高级[url=]访问学者[/url]。
; n" i# o. k" }1 ]
9 M: ?$ Z( h' T& ^8 u
' c. x a: v4 }6 \. R% m* q- h/ t9 _) y9 t/ j$ W% W, M
$ ]- f, p. N! p- W! f# @[url=]中国电子学会[/url]会士,[url=]中国通信学会[/url]高级会员,IEEE FELLOW0 {" M* E5 l* Y6 j' w
IEEE Beijing Sector 委员,IEEE MTT Beijing Chapter主席,8 A3 k! K; q, }2 ~& h% F, J! K; \
APMC(亚太微波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
) i+ m8 x) {0 O* |/ f[url=]北京[/url]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学会理事,微波学会主任委员,+ D3 t! B; O4 g4 I8 w! ~9 b$ K
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子信息和通信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子学报》、《微波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电子和信息学报》、《电路与系统学报》、《电子工程技术》、《毫米波与远红外》杂志编委;
# T# m$ X1 \/ i/ t“砷化镓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部13所)学术委员会委员,ICMMT(国际微波毫米波会议)技术委员会主席。
' g1 \# ]+ U* O$ G; G# O8 t% T/ S- h x* F! v
% C9 H3 Y# X1 b# }' ~7 q4 s- q7 \
2 L/ h8 T3 |( A! d
9 R: l( M( ?" x+ i5 O: \5 c( R更多精彩请加入“中国射频微波微信第一群”, 先加徐老师微信号:15989459034,注明“公司+方向”,通过验证后加入。(注:本群属纯技术交流群,销售代理等非射频技术人员勿加)!?
) y! o9 E4 o% m. `* R1. 本群4000人,成员涵盖了国内所有射频方向企业,高校,研究所。其中教授,总监,总经理,主任专家,海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首席科学家,博士700+人。* F) L7 B( ~( B+ B; D
2. 本微信群/公众号由资深射频专家,“兴森快捷-安捷伦射频高速联合实验室”射频负责人,《ADS2008/2011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HFSS射频仿真设计实例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主编徐兴福建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