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 | 黄刚
6 j* [: J9 C- H G* J+ p粉丝:“请问高速先生,绕线的设计要注意哪些地方”,高速先生:“至少要保证绕线的间距达到3H”,然后再补上一句,“H是信号到参考层的距离哈”。这时候粉丝一般都会“哦……谢谢哈”,我们随即以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进行回应……) f. X% ?+ _% w8 U* ~# a
其实我们也知道,一个简单的回答会让粉丝们变得越发的不淡定,虽然这个答案本身是比较准确的,仅仅是这个回答会有一点口说无凭的感觉。
9 Z* r' s2 [3 j3 _4 P- H% m 什么?你们还不知道我们到底在说什么东西?其实绕线的设计基本上存在于每一块PCB板的并行信号上。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DDR设计,一组需要等长的信号由于收发pin的位置不一样,必然会存在绕线的情况。然后从空间的角度来衡量的话,绕线的间隔越小那么所占的空间就越小,尤其是在DDR颗粒间的绕线更是如此,在里面寸土寸金的地方,作为一个工程师肯定希望更小间距的绕线咯。$ ], L* }& s6 y7 a2 N
好吧好吧,解释完我们到底在说什么之后,我们还是继续说回口说无凭这个事哈。粉丝们希望得到一些数据的支撑,为此我们也专门做了一板测试板去验证它。很简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做的测试板要对比的设计如下所示,分别做了绕线间距为3H,5H和7H三种设计,当然还有不绕线的一根参考线啦,总长度为10inch。
& F' O$ \) h% R' N 那么测试的数据是怎么样的呢?首先说到绕线嘛,大家肯定会关心绕线完的时延啦,结果这三种情况的测试结果的对比是这样的。可以看到,绕线绕得越密的话,信号的延时会变小,3H大概会比5H的绕线快30ps,而5H之后就影响比较小了,5H只比7H快10ps左右了。
" L4 a$ Q; X3 J/ W# L5 D 我们老是说3H是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和不绕线的延时来比一下,结果如下所示。- Y2 ^. O, C, b) i/ o
/ V; L' N v6 ]2 h: S. U
它们的延时差了大概50ps。考虑到这个是10inch的绕线情况,那么简单粗暴的换算成单元长度时,其实每英寸的差别只有5ps左右,已经是非常小的影响了。
& q# o8 X' e7 Q* K; N7 U1 r( y. @% J+ R5 P
当然如果从损耗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又会看到一些和信号频率很相关的影响了。可以看到3H在2GHz以上就会有很明显的谐振点,要是信号速率在4Gbps(2GHz基频)时就会严重影响信号质量,5H,7H就会明显有很好的改善。# M2 J% ^) `& x$ q6 W0 B3 W# I- X
% ]+ G* [& S% U3 G3 ]; b
虽然从损耗来看3H比较恐怖,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哪怕你真的需要走10inch的绕线,你也不会把一个跑几个Gbps的走线用单端线来走吧。这里顺便说一下哈,同样的绕线,用差分的形式会有非常非常明显的改善哈,大家不要太担心。我们单线的绕线设计目前主要就是应用于DDR这样的并行系统,目前最高的速率也只不过在1.5GHz(3Gbps)左右哈。2 q( L- w5 ^% ^3 u# b& b, c+ O. x
5 f( _0 f1 y& }5 a) F I, D
5 @) ?' C/ [9 u6 w2 @
— end —; l6 X3 h" L: Z/ e, J8 S( o, J
1 G3 Q7 W' w6 c& ~5 K2 ^' o
本期提问2 r% u8 [. T' c* o
" W0 F2 ?4 C6 u" J说说你们目前对绕线的设计是怎么去处理的?或者对于绕线还有什么见解也可以谈谈哈。
0 U+ N! ~% q" y5 x! v& C8 H+ u, q% h( S% @* k4 _" g1 G2 [' ~6 l
% E+ |, ^8 c/ K4 @$ \" T转发电子行业技术群送专属记事本
3 L. J' ]# F t% `; W* n. O) m5 v2 l" |" D3 z# o
活动规则及步骤:
8 {9 a2 h% a( ~8 h1、将此文转发到100人以上的电子行业技术群3个及以上。 D4 X% \+ l, t4 g
2、截图后台至小编,前10位符合要求的朋友即获赠刻字版记事本(封面可刻字、内页有高速设计仿真常用换算表等)
- l7 h D3 x" w3、有相同群不计入,以小编收到的截图时间排序为准。
9 k5 L( w5 H3 t. o8 @) ?6 c7 D- r: _6 \8 \2 B) i0 _- }
9 D9 \2 w' ?( z2 p
回复数字获取往期文章。(向上滑阅览)+ C( c7 U! O5 ]- t0 z$ s+ \+ T
, t1 v4 d' u, v2 B* J. p回复36→高速串行之S参数系列
7 n& ] Q5 O( V- _" B8 k1 Z4 o# H回复35→高速串行之编码系列
1 C8 q c' G0 u3 L回复34→高速串行之S参数-连接器系列
, s2 G x- R" k& _: f5 z& o5 S% ^回复33→高速串行简史系列3 L. T1 Z) n3 V) y7 F! ~. N
回复32→电源系列(下)3 a- }. l$ L1 ^ w+ `0 t! k7 i
回复31→电源系列(上)
$ o$ ~5 i! I% O) ]3 M- X回复30→DDR系列(下)
: c X+ ~+ s7 j7 r8 G$ f回复29→DDR系列(上)! l0 r1 y- W7 a: ]. `! {
回复28→层叠系列(下)
: L# s( d3 Y+ Z5 @! Z N回复27→层叠系列(上)& U- l9 @$ ^! m3 r* {+ i# C
回复26→拓扑和端接系列(下)
/ \ T1 ~* C2 g( X回复25→拓扑和端接系列(上)8 F: f3 V! C. P* l
回复24→反射详解系列文章2 y0 h& c0 @0 U+ i4 O% Y. K
回复23→阻抗系列(下)
1 {, S5 O- ]7 }8 E回复22→阻抗系列(中)
+ A& z+ Q h4 V) g) E' j回复21→阻抗系列(上)
5 W. V4 E; v8 S回复20→绕线与时序
# Z* V4 u3 _' T/ t回复19→SERDES与CDR系列) J, n- F4 {) S* r; |4 @
回复18→既等长,为何不等时系列: v- u+ o) V1 A+ J% f
回复17→cadence等长处理&规则设置
, p( [( U7 k& [回复16→DDR时序学习笔记系列
" J: K9 {& d$ {! f回复15→串行系列: e8 f+ a9 k' B: }9 w5 _+ o- A. b
回复14→DDR信号完整性仿真介绍系列4 `* O. O7 S" t, M5 d, n
回复13→PCB设计技巧分享一二
8 U/ L+ a9 W& I( m" y9 l8 G回复12→高速设计三座大山0 l1 T! |/ Z6 b. G+ Q" O H1 h: n
回复11→PCB设计十大误区-绕不完的等长系列2 H' E4 l) f3 t0 j K
回复10→PCB设计十大误区三
& S5 C o" ~* g回复09→DDRX系列
3 T, S( \5 ?7 L/ D8 a回复08→高速串行系列2 N8 ^5 Y9 T, g: t0 ~. x( r
回复07→设计先生之回流设计系列
8 J+ P4 U. U5 O* N0 T0 K回复06→略谈Allegro Pcb Design 小技巧, D: t$ C: @/ v$ X' R2 M Y
回复05→PCB设计十大误区一二2 M( S% K& r' A4 I3 K" F
回复04→微带线系列
' g& }2 V9 T0 E: P4 U7 ~回复03→抽丝剥茧系列7 D# {8 e6 Q* Z/ Q( W) s
回复02→串扰探秘系列
6 h, ]) _7 C6 K% I回复01→案例分享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