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王辉东 | 文 ) D- a# q7 {4 q+ J2 U6 P" ?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人世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来很完美的一个设计,就因为少加了一个光学定位的保护环,结果就成了一个反面的教材。4 }+ ]" S% T% ?; R/ i
& h) k3 p& j- M7 G* d! P& m! Q% D! m+ Q) d- _
关于光学定位点保护环的案例, J4 m0 j0 u y% C
# I E0 [3 i/ e/ P5 K( R5 j" H B9 v. y& c
有一客户设计的PCB,因考虑后期贴片焊接的因素,在板内添加了光学定位点,因板内的线路比较稀疏,残铜率比较低。板内光学定位点的位置较孤立,在阻焊印刷前,磨板工序,光学定位点脱落。
1 \& _( n, k( q4 }, r9 I
. d6 u, t4 \) k9 p. A- W如下图第二版添加保护环后的效果所示:( ^0 {# I* d% x' B/ u. \0 ~; R
在PCB的阻焊油墨印刷前,通常会有一个磨板的工序。! R, J& U' K8 y$ g
& N& N* W2 O5 y# E9 V( f( @+ A: M+ g% U) ^5 x( n) h
下面的为阻焊工序流程图:
2 o$ D& [( `( R3 \" [( ] 印阻焊油墨的前工序流程
: S# P) A+ J2 z( g; d 其中磨板的作用就是去除板面氧化物及杂质,粗化铜面以增强与绿油的附着力,防止油墨脱落。但是在磨板时因为光学定位点比较孤立,并且也特别弱小(只有直径1.0mm)。光学定位点在磨板机的反复抚摸下,最终hold不住,脱落了。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人世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来很完美的一个设计,就因为少加了一个光学定位点的保护环,结果就成了一个反面的教材,想想后面的PCBA贴片时,调机对位,忍不住对操作员大大的捏一把汗。第二版设计时特别留意添加了保护环,操作员忍不住现场哼起了“今个我呀真高兴,高兴…….”/ z3 R% h9 G1 M+ U; J
7 W1 v2 t" f% ` M, v5 u! G9 ^, S& U( B, ^
那么光学定位点保护环是个什么样子呢,请看大屏幕就是下面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6 q) F8 ~* z5 L$ V' J0 E% [% i$ [
光学定位点直径40mil,开窗直径80mil,光学定位点保护环大小110mil的八边形或圆形,线条12mil宽。5 @) E2 O5 l& _2 o8 G6 ~# w# u
) j$ P4 [$ k4 B, M5 B
# H+ R2 ]/ e* |5 W# n1 P" |但是在添加它时一定要劝大家不要把光学定位点的开窗做的太大。如下所示,更不要做的是,在光学定位点周围明明铺铜皮做为保护,我们还要再做个保护环,画蛇添足的设计。' i. w- G- a7 B
另外添加光学定位点保护环时,要注意与周围器件的距离以及对分板成型时的影响。如下的工程问题确认:
5 [5 J, R+ w! c: d' `) J2 f/ x% w( f
5 W' F# j5 F/ Q因此板右上角光学定位点设计离外形较近,为保证单元外形完整一致,将铣进工艺边,同时会铣到保护环。我司建议:删除此位置保护环制作,另外两个保护环按保留制作。忽略铣进工艺边1.6mm,保证单元外形即可。请帮忙确认是否OK?最终确认结果是删除此位置光学定位点的保护环。5 q; @1 b! Y) u( ~; ]. [1 V; f
光学定位点平整度的案例4 o, }, }9 y) r0 Y
" N! K7 D! G5 l7 E6 \
* ]# I( s$ @7 {6 k( Z某客户的板子,在SMT生产时发现PCB板光学定位点形状不规则,机器无法识别,不良率29.4%;
+ Q* V) k% j" J. B6 C
8 M& h- g) q' l% z
8 \/ m( m# ]5 d! j: v工单数量:610pcs,已生产340pcs左右,不良品:100pcs左右,
- g. W: a) W5 s" j/ |) O0 X不良率:29.41%,光学定位点无法识别;
, |5 R) u) P h6 N8 f" Q7 g% S. r
) R$ `9 j( X/ Z6 H' u" r3 K2 n3 A; L# _; \
主要不良现象如下:0 u# Q/ L- @$ q& S7 X& [
, ~+ j. j% C; o1 t3 P# B& r
w1 z/ Y3 x2 L; w B5 W
1光学定位点中间凹陷,机器在识别时无法全部抓取;; e8 ?/ u1 c6 O2 f5 K
' K: B& A: j" m" V
3 I4 y5 d. P2 i, z* c; Q, N; \6 P2. 光学定位点拖锡不平,机器在识别时凹凸部分反光,无法全部抓取。
# R. d g7 { e, z7 T
. ]) _' ~$ w8 U8 U/ n, }- j, T" A
, c5 O' D( O& {- p原因分析:
+ [. ~& @1 i5 h- }* R- O此板的表面处理为无铅喷锡,常规无铅喷锡的厚度为1-40um,但是近期工厂完成锡厚在1~50um左右,因喷锡的中的锡厚均匀性不易控制,最终锡厚有点偏厚,出现上述居高不下的不良;8 I2 P& `" h4 d C+ y, A# P
; J8 H2 m) v8 [9 E# b* T3 G) X
" O1 ^9 Q9 m( p$ H9 x& C3 F
后期工厂现按最厚锡厚≤30um进行控制,并对首件进行识别测量,可以改善此问题; & z* [$ w( E ?' Y* [% B$ s- i
' R9 `0 I5 j% @/ f* q1 u
" d# r! H* \8 L/ ?: @9 }
临时对策:印刷机降低识别分数,克服生产,此操作有品质隐患,光学定位点误抓,导致印刷偏移。
% `) g. z* o6 v$ R8 Z0 g2 N. X4 O( x* ?
! D! q) }" \) A, h长期对策:
2 @) u- B+ [/ d R# D. n c9 ?4 _
4 U& _& Z% P3 `' T/ ^9 ~; H% M) P3 L! q, r1 R/ X5 l I9 n
建议:调整光学定位点平整度,减少因光学定位点问题导致的品质隐患及产生的无效工时。
. ?# q7 J" w$ Z
) M" K5 K+ P: j1 B7 c" O# a
Q" a6 W( N! W( T2 s6 h那么光学定位点的表面平整度是多少呢,常规是不超过15um。1 E0 b$ @- c, ^ z$ }
( k5 x( @! G$ H# ~8 E
在喷锡的过程中,液态的锡在上升的过程中,受重力的影响,会产生垂流,喷锡的不平整性无法完全避免。请大家在做细密间距的板子,要考虑表面处理工艺对贴片焊接的影响。
" }% F F- G: o$ K3 U 还有一个是光学定位点加在器件下面,等到贴片时,我们就知道什么叫一脸蒙13了……9 ?# o5 C: `7 p0 F
工艺边 光学定位点距离板边只有2.5mm,导致在焊接时被设备轨道边夹住(轨道边宽度3.5mm),不能识别,对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建议按下图所示,修改光学定位点距板3.5mm。 PCB设计时,钢网上层的光学定位点到底怎么对位的呢。0 t( r+ ?% m! k
5 B: ]" _, Q5 j1 X9 {- s
- W: ^ F( b1 {4 ~
钢网上的光学定位点分2种,半刻与通孔。8 O; ^# a; U1 f6 V. ?
; Z9 I2 b$ G+ {( {( \) i
0 N2 ?0 ^( l6 F半刻即没有刻穿的光学定位点,从实物上看像一个小黑点。适合全自印刷机设备识别使用。
% i) A# U& U% b$ a. J
( N/ W) R4 @$ c, f% }" Y; W
) x0 M; H7 N3 z7 h" _: L通孔在钢片是一个刻穿的圆点,适合人工识别校对使用,应用于半自动印刷设备或人工印刷。
6 @* m: Y6 S6 Y9 N9 j) k( t" Y
+ }& U7 ?& j$ n" s2 g
) G& z$ O+ n; i. p钢网光学定位点大小位置与PCB板上的光学定位点相互对应。
% l* Y; x) K/ x ~; N8 L, [8 w2 ~
2 o/ I' r5 ?6 K
* P% s" k1 }# ?; a) w5 j6 C. N' B如果PCB板上没有光学定位点,对应的钢网上就做不出标准的光学定位点。$ \- ?6 G1 b) Y) P& b. G- {( b, n
4 z6 T! _/ @9 o K
4 r$ ^. p( d) j3 o% H不知不觉讲了这么多,林如烟和赵理工听得如痴如醉,但是随着大师兄一声“今天到此为止,下次再说,干活。“结束了………. U' O, G8 X; V. j1 N A8 e
— end —
% N3 N9 a7 A+ X( p$ R" j/ {回复数字获取往期文章。(向上滑阅览)
2 i- A1 e" ], @回复36→高速串行之S参数系列- i. q0 }7 f3 ~9 z/ N0 H" L( F
回复35→高速串行之编码系列
6 I/ V) z: e# [2 L. \: J+ K回复34→高速串行之S参数-连接器系列
. T0 L' G2 I5 l/ V, x9 Q回复33→高速串行简史系列
h m/ B) W5 ~, r回复32→电源系列(下). N' q6 H3 G; H- P
回复31→电源系列(上)
# V8 v/ E5 R( R回复30→DDR系列(下)
8 @0 a! m; \3 I5 g7 R回复29→DDR系列(上)7 d% v2 E [0 I
回复28→层叠系列(下)/ e; o1 f$ P: c0 x5 V* d
回复27→层叠系列(上)
: c6 L; _* _* C) ]& L回复26→拓扑和端接系列(下)4 n; i' j* v: g7 h' F6 U
回复25→拓扑和端接系列(上)
0 P* w6 y6 ?+ B7 W回复24→反射详解系列文章# [0 J4 Z! m) ^) n9 t- ^% F
回复23→阻抗系列(下)
5 [ D& l' o5 E9 a回复22→阻抗系列(中); g# a( ^! }3 t- W5 Q- g2 B6 d- V
回复21→阻抗系列(上)
, x Q6 F- T0 p. @* X2 J0 w; D回复20→绕线与时序
) _! F2 y! P; Y回复19→SERDES与CDR系列
) {- o' K- {$ O! y, r: |* a- ~9 W回复18→既等长,为何不等时系列
u+ F% q6 k5 T5 N; a$ o7 y回复17→cadence等长处理&规则设置6 F, m+ f, j" j8 `
回复16→DDR时序学习笔记系列 o- `& }1 N3 K* @
回复15→串行系列
. X; Y& s4 C8 t: ~7 y' G回复14→DDR信号完整性仿真介绍系列
4 F- x( W N* l$ T5 m回复13→PCB设计技巧分享一二
; @3 ?4 ]& W* }- c( I/ j回复12→高速设计三座大山8 T! L- L y5 v5 m
回复11→PCB设计十大误区-绕不完的等长系列 P$ K: A: x1 D, H$ {1 o6 [
回复10→PCB设计十大误区三
3 j" b# n# ]% ?1 i回复09→DDRX系列
* `' N/ U( f$ T" Q' O% S# q回复08→高速串行系列' j* T n9 L7 X) b. a! T
回复07→设计先生之回流设计系列5 Y; W8 n# T$ \+ F! K) o
回复06→略谈Allegro Pcb Design 小技巧& i0 k3 ]1 I' V& E
回复05→PCB设计十大误区一二
: |6 J7 ^. G/ W+ C5 I9 t回复04→微带线系列0 S' x$ ?2 C3 V5 U- o: z+ Q/ n
回复03→抽丝剥茧系列
* f# ]6 J/ G8 L$ l2 r( M' [* ~回复02→串扰探秘系列
2 B: a: | A3 i @3 F回复01→案例分享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