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电子工程师网

标题: ALLEGRO怎么让元件自动对齐 [打印本页]

作者: dmz0928    时间: 2009-12-24 15:46
标题: ALLEGRO怎么让元件自动对齐
ALLEGRO怎么让元件自动对齐
作者: daverong    时间: 2010-8-28 18:33
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作者: BLUEKINGXQ    时间: 2011-3-4 10:20
模式改为placement mode,选中需对齐元件,右键选中align components,仅支持左右对齐。
; E3 }. v4 z! g+ |3 ]4 e+ [8 C目前没找到上下对齐的命令。
  B( l( C8 P) `& J- u/ `2 |不过网上有朋友提供了齐全的对齐命令skill。
作者: lin431    时间: 2011-3-21 21:39
控制好栅格,就很易容对齐的。
作者: qqtolm    时间: 2011-3-30 08:01
手动对齐,还是没有自动的好,我也再找好办法
作者: 749879904    时间: 2011-4-1 11:30
模式改为placement mode,在哪改呀,
作者: cxt668    时间: 2011-4-1 15:18
BLUEKINGXQ 发表于 2011-3-4 10:20 ! i9 a+ k* ^' z
模式改为placement mode,选中需对齐元件,右键选中align components,仅支持左右对齐。
2 g. r6 q7 W" F% t( @目前没找到上下对 ...
, i9 Y0 w1 P2 J* A/ n* V
16.3版的支持上下、左右对齐,命令都是同一个!
作者: fath    时间: 2011-4-15 02:15
回复 749879904 的帖子2 k" H# a5 }9 h5 F/ o6 k: N- _

# L& I: H$ W. z9 Y5 K- [! n3 |2 {刚才试了一下,place-》interative下就可以进行对齐操作
! X7 Q+ N! u4 P& j" ^+ d
作者: 传说影I    时间: 2011-6-9 14:17
用坐标定位对齐不更好吗
作者: denniszeng    时间: 2011-7-3 23:10
器件对齐落后于PADS和PROTEL啊
作者: dtingsz    时间: 2011-8-2 15:27
16.3版的支持上下、左右对齐,命令都是同一个!刚才试了一下,place-》interative下就可以进行对齐操作。
7 i- O- w2 {& u; V# ~4 {5 V1 f# p
作者: kingjun    时间: 2011-8-4 15:00
有没有具体步骤的图片解释啥的,谢谢
作者: liqianzan    时间: 2011-8-5 15:04
这个对齐功能在自动布线器里面有,可以帮你布局然后返回,自动布线器功能很强,不过关于DO FILE我也不太会,我用它帮助布局,自动布些简单的线网。
作者: xinjing_shen    时间: 2011-8-25 17:39
https://www.eda365.com/thread-7808-1-1.html
1 d3 `' Y# d  K+ W/ w版主这个文件就可以实现,试试看
作者: lcgoneone    时间: 2011-10-18 22:58
16.3有这个功能,上下左右都可以对齐,而且还很方便
作者: lcgoneone    时间: 2011-10-18 23:01
先选择application mode->placement edit,在选中要对齐的元件,记住,是以右键点中的这个元件为对齐方向,选择align components就可以了
作者: suiwinder    时间: 2011-10-26 10:40
受教了,谢谢了.
作者: wuyinhe    时间: 2012-3-6 14:34
学习了。
作者: eeicciee    时间: 2013-1-8 20:21
lcgoneone 发表于 2011-10-18 23:01
( C1 h, H6 U/ w' h先选择application mode->placement edit,在选中要对齐的元件,记住,是以右键点中的这个元件为对齐方向,选 ...
7 c9 @9 [9 w5 Y; {3 T
{:soso_e179:} {:soso_e179:} {:soso_e179:}
作者: zouwh512    时间: 2013-11-21 21:49
元件是对齐了,但是线对不齐啊!就是说栅格对不齐




欢迎光临 EDA365电子工程师网 (http://bbs.elecnest.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