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难度:直流测试REJ<高/低温测试REJ<交流测试REJ,量产REJ<可靠性失效REJ 3 h, I4 a3 o3 _6 `9 L ! N$ \+ E7 x( s9 X# C) \% R
样品数量越多越好分析,越少越难分析,只有一颗样品的时候最难 6 f9 ~# r( p; d0 y' v
对于短路失效,失效电流越大越好分析,越小越难分析 ) g# R! o/ `& F0 f" j$ ~& u. T
对于开路失效,失效电阻越大越好分析,越小越难分析0 d- {7 c# c/ S% }5 g
最后,说点我对FA的看法。首先,作为一个失效分析工程师,应该抓住每一次做分析的机会,下手之前勤加思考,分析完成后保持记录和总结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分析手法,干一行,爱一行,FA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其次,FA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寻找失效现象,通过制样技术,观察技术,定位技术,结合不同的分析设备,最终找到物理失效点。而产线工程师要求的,往往不是失效现象,而是改善的方法。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如何验证失效模式。这个看似额外的工作,大大提高了FA的含金量与重要性,也使FA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 u$ M* ~. F. [* I# i! r # |8 n- o2 `3 e9 @7 N' V
: n6 s8 g0 Q) R$ i/ G! m; K
(eFA就聊这么多,下一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pFA的相关内容,包括样品制备,形貌观察,以及成分分析。) ! x. X' y' n7 x" w' G K$ ^6 R. r# h% k: q C, h